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实验中心(以下简称实验中心)成立于2003年5月,由原学院电工电子基础实验室,信息与控制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电气工程系所属实验室,以及同济大学大学生电子信息科技创新基地组成。2024年10月,计算机类相关专业实验室整体划归新成立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实验中心承担了面向全校本科生的电类基础实验和面向电院学生的专业实验教学任务;开展精品实验和实验教改项目建设,探索虚拟仿真实验;为各类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及学科专项竞赛提供培训场所、设备保障和技术指导;参与实施学院所属教学科研设备的全流程管理以及大型仪器的开放共享工作。

实验中心现有专职实验教师18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人,副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7人;博士后3人,博士8人,硕士5人;上海市教学能手1人,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得主1人,同济大学育才教育奖得主2人,菲尼克斯奖教金得主1人,同济大学毕业班票选“最可爱教师”2人;同济大学本研教学和实验教学督导5人。

实验中心现有各类实验用房共72间,4442 m2(使用面积),分布于2个校区的3幢大楼之中。其中嘉定校区智信馆41间,计2353 m2;嘉定校区华楼11间,计1112 m2;四平路校区电信基础实验楼20间,计977 m2。

实验中心现有各类仪器设备共计4959台(套),总价值2250.6万元。其中电工电子实验组1772台(套),计341.8万元;控制电气实验组649台(套),计385.3万元;信息通信实验组515台(套),计332.5万元;创新基地699台(套),计505.3万元。

近5年(2020-2024),实验中心年均开设实验课程66门,含412个实验项目,计1829学时;参与实验学生3.88万人次/年,教学工作量9.42万人·时/年。承担上海高校一流本科课程(虚拟仿真实验)1门,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4项,校级重点课程1项、课程思政建设项目1项、教学改革与研究专项3项、精品实验项目5项、实验教改项目12项;发表教研教改论文30篇;出版教材3部;授权发明专利41项。

近5年(2020-2024),实验中心年均开设自主开放实验近5000学时,每年进入创新基地参加自主科创和集中培训的在校学生超过1000人次,培训工作量约10万人·时/年。5年来,累计指导本科毕业设计89人,其中2篇获评“校优”;培养硕士毕业生15人,其中上海市优秀毕业生2人,同济大学优秀学位论文1人。指导大学生“国创”项目19项,“上创”项目15项,SITP项目25项。指导学生在各类学科专项竞赛中获274个奖项,其中国际奖29项,国家奖151项,省部奖94项。

5年来(2020-2024),实验中心参与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上海市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各1项,作为牵头单位获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全国高校电工电子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案例设计竞赛(鼎阳杯)奖5项,全国高校电子信息专业课程实验教学案例设计竞赛(RIGOL杯)奖2项,上海市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优秀指导教师6人次,同济大学学科竞赛优秀指导教师12人次。

(数据截至2025年1月)

时间实验课程实验学时实验人次实验人时数
2017791,90643,432104,185
2018832,21149,656120,707
2019811,80744,029107,516
2020421,29729,30172,181
2021791,65741,57097,570
2022591,07033,29578,325
2023
732,38146,030111,836
2024782,73944,049111,046



版权所有 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